0 BluelightChinaStock: August 2012

BluelightChinaStock

BluelightChinaStock是一个记载,关心中国大陆股市发展前景& 投资机会的BLOG. 本BLOG所有内容纯属个人意见,决不能用作你的投资建议. 欢迎交流投资心得和见解! -Blue

Sunday, August 26, 2012

專論:想用區域一體化解決領海爭端太幼稚

專論:想用區域一體化解決領海爭端太幼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6







試圖通過中日經濟一體化來收回島嶼主權的設計是斷不可行和極其片面的。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評論員 蕭琴箏)由日本、越南、菲律賓等中國周邊有關國家幾十年來刻意製造出來的所謂海洋爭議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於如何解決這些爭端,各路觀點眾說紛紜。



  解決這些問題,一要與時俱進、更新戰略思維,抓住時機,善用和敢用各類手段。同時,在推動亞洲和周邊地區的各類區域合作、各類雙邊和多邊經濟合作方面,一定要客觀理性、保持清醒頭腦,一定要著眼長遠和戰略利益,拿捏主次、分清利弊、順其自然,而不是揠苗助長、不惜投入、一廂情願,否則最終可能導致得不償失,或者財物兩空。在這些方面不是沒有教訓,而是教訓深刻,一些教訓早該深刻汲取。



  誠然,亞洲的次區域、區域一體化是美好的構想和概念,部分也已經成為現實。但就目前和今後的亞洲國家關係、歷史恩怨、民族性格、地緣複雜以及域內外大國角力而言,試圖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惜代價加強經濟融合的辦法,去解決根深蒂固的涉及主權、安全和核心利益的海洋爭端,這種想法和路徑有些太過理想化、太幼稚和太天真。



  如果一味著力推動,不僅可能投入大量金錢、資源和人力,可能繼續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領海領土爭端方面刻意保持低調;更可能進一步養肥對手和敵人,讓其獲得源源不斷的營養補充,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安全實力,回過頭來與中國在有關爭端上進行決鬥和決戰。



  在東北亞地區,中國努力推動與韓國和日本的“自貿區”談判,大有不惜投入、加快推進之勢。似乎是美國推動的本來就遙遙無期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給了我們無窮的壓力和緊迫感。而日本恰恰參透並抓住了中國和美國的心態,虛晃一槍、聲言要加入TPP,並借助高調渲染分別從中國和美國兩頭套利,“空手套白狼”。日本利用心理戰玩空手道並大肆獲利是其慣用戰術和伎倆,對歷史熟悉的人對此根本不陌生。



  中國在這種態勢下,如果不惜做出巨大讓步加快推動所謂的中日、中韓經貿談判,不惜投入推動所謂的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好進入日本的陷阱。



  中國在短期內獲得微利的同時,會進一步被綁在日本的高技術產業鏈條和列車上而無法自拔,這也是日本的民族和國家性格所決定的。中國試圖從對日合作中獲得產業升級、壯大中國自身,難上加難,日本對中國的這些想法心知肚明,絕不會讓中國輕易地實現。



  更危險的是,中國在技術、產業、就業、社會等各方面全面受制和依賴於日本之日,就是在回收釣魚島、琉球主權問題上陷入永遠的徹底被動之時。那種試圖通過中日經濟一體化來收回島嶼主權的設計是斷不可行和極其片面的。中國的區域和多邊合作夥伴,應該避開存在戰略競爭和領土爭議的國家,將目光投向廣大的非爭議國,投向戰略競爭不大的歐洲、非洲、拉美、中歐、美洲、大洋洲以及部分周邊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優先、戰略安全讓路的思維應該徹底摒棄了。



  在東南亞地區,從中國與東盟的關係看,東南亞國家聯盟從上世紀70年代成立起,其性質就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拼湊的反共反華聯盟。只不過冷戰後其創始成員國推動該組織向地區性的安全與經濟合作組織演變,並吸收了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家加入,進而成為涵蓋東南亞地區十國的區域國家集團,在政治、安全、經濟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強的地區性影響力。



  20多年來,中國投入很大精力來推動東盟自身的發展壯大,推動其作為地區力量一級發揮平衡性影響,藉以平衡亞太地區大國和中等國家的影響力。在推動東盟經貿發展、推動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方面投入巨大。



  一方面,東盟的發展,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的發展,的確在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沿海、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早應引起注意的是,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國存在非常尖銳和幾乎不可調和的領海領土爭端,這種合作也無疑增加了解決南沙爭端的難度,增強了有關對手的實力。



  目前看,東盟在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區力量的慫恿下,在是否進一步介入領土領海爭端方面存在曖昧態度。當初中國努力推動東盟壯大,從長期和戰略得失看,應當存在需要反思的一面。如果繼續不惜投入來推動東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和組織發展,未來安全形勢如何發展,對中國得失利弊如何,恐怕難以預料。



  因此,對於利用“戰略機遇期”推動和平發展,對於推動亞洲區域和次區域一體化,初衷當然是美好的,但是與中國存在利害關係的日本、越南、菲律賓以及美國等有關國家當然不希望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加快發展,這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必須正視亞洲地緣支離破碎、日本千方百計攪局、有關方面各懷心思、各國競爭大於合作的地理、安全和社會現實。不少國家不可能希望中國推動並實現亞洲區域一體化並成為龍頭老大,不可能容忍所謂的亞元、亞洲聯盟等等一體化形式由中國引領。



  如果無視這些實實在在的不利因素,一味推動所謂的區域一體化,可能會使我們在資源、資金、人力乃至領土等方面犧牲巨大,最終是合作形式轟轟烈烈、實際所得寥寥無幾,東郭先生的故事流傳千年,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滋味也是異常苦澀的。當然,對外合作和對外關係需要有選擇地繼續發展,不是要重回閉關鎖國,而是要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過度追求、不被忽悠上當,花費上必須核算成本收益、避免大手大腳。今後更重要的是要眼光向內,善待自己的國民,強力推進法治和公平,強力提升民生,切實重視國家戰略安全。因為危難時刻,國民永遠是最可靠的倚重力量,強大的安全力量和安全戰略才是國家的堅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