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世界第二是有價值的預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4 00:04:06
經濟總量是國家間競爭的重要表現形式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 經濟學家李稻葵關於年內中國GDP將超日本居世界第二的預測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對唯GDP論的警惕共識和對統計方法的警惕慣性讓不少人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不僅不興奮,而且平添了擔憂。中國GDP世界第二是不是個僅能提供自我滿足的虛空數字?
華夏時報發表評論員徐立凡的文章稱, GDP世界第二一點也不虛空。2008年,日本GDP是4.844萬億美元,中國是4.222萬億美元。日本全年的GDP增長率是0.7%,中國是9.0%。今年一季度,日本延續去年後三季度的負增長態勢,GDP為負4%,創下了日本二戰後最大跌幅。中國一季度是6.1%,雖然比上年同期回落4.5個百分點,但在主要經濟體中仍然獨樹一幟。翻一翻數據就能發現,中國GDP超越日本,是遲早的事。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只不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趨勢變為現實的時間提前。
GDP排位的變化有沒有意義?當然有。首先,無論GDP多麼與國民幸福指數脫節,它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重量。這個重量決定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裡的說話分量。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可能的“創造性破壞”方向就是,人們發現了經濟秩序有多麼的不合理并開始試圖改造。中國是希望改造的力量的一部分,要改造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要在這個秩序中更加自洽,沒有足够的經濟重量不行。其次,如果年內中國GDP實現超日,大約半個多世紀以來是第一次,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超越,是對東亞兩強并立的一次真正確認。而且將使中日之間情感複雜、長達百年的較量轉入一個新的階段。中日對比的懸念將由中國何時超上日本轉為中國能否保持經濟總量上對日本的領先。這個懸念甚至會對地緣政治產生潛在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GDP無用論”至少缺乏歷史趨勢的分析參數。第三,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上升,實際上是遏制“唯GDP論”的有力助推器。先說吃飽,才能說吃好。在經濟總量達到一個心理許可水平後,對整體GDP的過分關注就會失去憑依,關注人均GDP,關注國民幸福指數,關注GDP質量在政績和政策中的占比就會增加。什麼階段做什麼事。
文章表示,中國GDP一旦超越日本,其實說明了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對中國式發展模式的又一次肯定。無論中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直接參與全球生產鏈分工的模式多麼地不合理,至少這一模式換來了前所未有的國家財富效應。在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消退的情況下,這一發展戰術還不能輕易否定。至少在中國經濟體制沒有找到產業升級所必須的技術、創新、政府和企業管理模式前,舊的發展模式仍有其存在價值。現在需要做的是保護傳統模式和尋找新型模式齊頭并進。
另一方面,中國GDP超過日本的這一發展模式不可能同樣適用於超越仍有3倍規模差距的美國。中國和日本在經濟治理方面極為相似,日本通過保持本幣穩定、精細管理和強大的出口能力,先於中國近40年達到了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但始終與美國有相當的距離。從這個角度說,日本就是中國的前車之鑒。日本模式其實已經提供了一個答案,即弱於美國以創新為主流的發展模式。而中國在今後向美國的世界第一位置發起衝擊,面臨著比日本上升期更為困難的局面。日本經濟的高速上升期在1955年到1973年,中速增長期在1974年到1991年,前後35年,日本趕上了科技大發展和美國高消費兩個黃金時期,這支持了日本的經濟。中國今後的發展,首先科技的新發展還在新能源等領域摸索而不可能立刻受益,美國的高消費時期也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而結束。這為中國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如果按日本模式分析,中國可能在未來沒有日本式的中速發展條件。我們必須靠統一并擴大國內市場以維持經濟發展期。——這正是200年前美國人做過的事。
因此,從借鑒的角度說,在中國GDP超越日本之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該從日本模式向美國模式過渡,即以創新和擴大內需為主要方向。
文章最後表示,對於中國GDP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二的預測有某種擔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競爭從來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經濟總量是國家間競爭的重要表現形式。GDP不是問題,怎樣解讀GDP才是問題。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即將到來之時,需要趕快學會解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4 00:04:06
經濟總量是國家間競爭的重要表現形式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 經濟學家李稻葵關於年內中國GDP將超日本居世界第二的預測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對唯GDP論的警惕共識和對統計方法的警惕慣性讓不少人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不僅不興奮,而且平添了擔憂。中國GDP世界第二是不是個僅能提供自我滿足的虛空數字?
華夏時報發表評論員徐立凡的文章稱, GDP世界第二一點也不虛空。2008年,日本GDP是4.844萬億美元,中國是4.222萬億美元。日本全年的GDP增長率是0.7%,中國是9.0%。今年一季度,日本延續去年後三季度的負增長態勢,GDP為負4%,創下了日本二戰後最大跌幅。中國一季度是6.1%,雖然比上年同期回落4.5個百分點,但在主要經濟體中仍然獨樹一幟。翻一翻數據就能發現,中國GDP超越日本,是遲早的事。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只不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趨勢變為現實的時間提前。
GDP排位的變化有沒有意義?當然有。首先,無論GDP多麼與國民幸福指數脫節,它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重量。這個重量決定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裡的說話分量。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可能的“創造性破壞”方向就是,人們發現了經濟秩序有多麼的不合理并開始試圖改造。中國是希望改造的力量的一部分,要改造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要在這個秩序中更加自洽,沒有足够的經濟重量不行。其次,如果年內中國GDP實現超日,大約半個多世紀以來是第一次,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超越,是對東亞兩強并立的一次真正確認。而且將使中日之間情感複雜、長達百年的較量轉入一個新的階段。中日對比的懸念將由中國何時超上日本轉為中國能否保持經濟總量上對日本的領先。這個懸念甚至會對地緣政治產生潛在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GDP無用論”至少缺乏歷史趨勢的分析參數。第三,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上升,實際上是遏制“唯GDP論”的有力助推器。先說吃飽,才能說吃好。在經濟總量達到一個心理許可水平後,對整體GDP的過分關注就會失去憑依,關注人均GDP,關注國民幸福指數,關注GDP質量在政績和政策中的占比就會增加。什麼階段做什麼事。
文章表示,中國GDP一旦超越日本,其實說明了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對中國式發展模式的又一次肯定。無論中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直接參與全球生產鏈分工的模式多麼地不合理,至少這一模式換來了前所未有的國家財富效應。在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消退的情況下,這一發展戰術還不能輕易否定。至少在中國經濟體制沒有找到產業升級所必須的技術、創新、政府和企業管理模式前,舊的發展模式仍有其存在價值。現在需要做的是保護傳統模式和尋找新型模式齊頭并進。
另一方面,中國GDP超過日本的這一發展模式不可能同樣適用於超越仍有3倍規模差距的美國。中國和日本在經濟治理方面極為相似,日本通過保持本幣穩定、精細管理和強大的出口能力,先於中國近40年達到了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但始終與美國有相當的距離。從這個角度說,日本就是中國的前車之鑒。日本模式其實已經提供了一個答案,即弱於美國以創新為主流的發展模式。而中國在今後向美國的世界第一位置發起衝擊,面臨著比日本上升期更為困難的局面。日本經濟的高速上升期在1955年到1973年,中速增長期在1974年到1991年,前後35年,日本趕上了科技大發展和美國高消費兩個黃金時期,這支持了日本的經濟。中國今後的發展,首先科技的新發展還在新能源等領域摸索而不可能立刻受益,美國的高消費時期也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而結束。這為中國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如果按日本模式分析,中國可能在未來沒有日本式的中速發展條件。我們必須靠統一并擴大國內市場以維持經濟發展期。——這正是200年前美國人做過的事。
因此,從借鑒的角度說,在中國GDP超越日本之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該從日本模式向美國模式過渡,即以創新和擴大內需為主要方向。
文章最後表示,對於中國GDP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二的預測有某種擔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競爭從來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經濟總量是國家間競爭的重要表現形式。GDP不是問題,怎樣解讀GDP才是問題。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即將到來之時,需要趕快學會解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