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luelightChinaStock: 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BluelightChinaStock

BluelightChinaStock是一个记载,关心中国大陆股市发展前景& 投资机会的BLOG. 本BLOG所有内容纯属个人意见,决不能用作你的投资建议. 欢迎交流投资心得和见解! -Blue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2008-09-30 08:08:51



如果我們的增長模式不轉變,那麼,由流動性過剩轉向流動性短缺,將是轉瞬間的事。
  中評社北京9月30日電/如果我們的增長模式不轉變,那麼,由流動性過剩轉向流動性短缺,將是轉瞬間的事。21世紀經濟報道日前發表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文章稱,我的論點可以概括成為三句俗語,第一句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第二句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第三句話是“強身健體,自求多福”。

  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存在根本性問題

  文章介紹,去年以來,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中國的通貨膨脹加劇,股市房市搖搖欲墜,企業成本上升,出口企業定單減少等等,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人認為這是突然爆發的,但現在的局面可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全球金融系統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國外學者關於世界金融系統出了大問題的議論,至少聽了10年。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當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但它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儲蓄率太低,從來沒有超過10%。這樣低的儲蓄率怎麼維持經濟的運轉呢?美國政府是利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性,大量發行美元,以這種方法借全世界的錢來投資和消費,維持美國居民很高的生活水平。這就造成了全世界的流動性泛濫,而美國則把自身的經濟問題,轉嫁給了其他國家。

  美元大量發行,就會貶值,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都承擔了貶值的損失。格林斯潘在任期間,就反複用大量發行美元的辦法來支撑美國的繁榮。格林斯潘曾引用耶魯大學席勒教授的說法,把這種繁榮概括為“非理性繁榮”。美國股市一下跌,格林斯潘就轉向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美國在電子商務領域不斷創新,催生了網絡泡沫;網絡泡沫破滅後,又出現了金融創新,次貸就是重要的金融創新,每次都是采用信用擴張的辦法,把市場撑起來。這種狀況是高處不勝寒,泡沫總有一天要破,泡沫越大,破裂產生的震蕩就越大。

  美國的問題是世界國際金融體系裡的根本性問題,迄今為止,好像還沒有好的辦法可以解決。美國一些有責任心的經濟學家、政治學家都曾表示,美國這樣的發展模式,不但會害了自己,而且會害整個世界。但這種觀點并沒有使實際狀況產生多大的改觀。而其他國家的人也沒有想到辦法,去改善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現在的局面,就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金融系統崩潰的結果。
我們是美國的債主,作為一個窮國,每年大量補貼美國人的高水平生活。我們早就應該發現這個問題,現在我們要有自己的應對策略。

  投資和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亟須改變

  文章表示,現在沿海地區的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形勢,相當困難。宏觀經濟也存在很多問題。

  我們的增長方式有問題。我們的增長方式一定會造成內外失衡,現在就是內外失衡一起發生。我們的增長方式有兩個特點,一是靠要素投入支撑增長,二是靠出口需求彌補國內需求不足。從宏觀的經濟角度來看,靠投資支撑增長,會使得投資率不斷提高、消費率不斷下降,而且投資的效率也不斷下降。同時,如同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克魯格曼所預言的那樣,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將會使得金融系統變得非常脆弱,金融系統裡潛在的不良資產大量積累。針對投資拉動型經濟模式帶來的效率下降和需求不足,亞洲人發明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出口導向,用政府的力量來推動出口,采用適度保護政策,一個很重要的辦法是本幣低估。

  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是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并行,1994年外匯改革後,人民幣深度貶值,這就標志著全面轉向出口導向政策。我們和其他采用這種政策的國家一樣,在成功執行這種政策十年、二十年後,無一例外地出現外匯儲備大量積累、本幣升值壓力增加,以及貿易摩擦加劇。

  面對這些困難,經濟學家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實行匯率形成機制的自由化。可是,要實行這樣的政策,就跟原來形成的利益集團發生衝突,改革很難進行。歷史上的台灣和日本,一度要實行利率自由化,結果改革未能完成。

  2003年開始匯率改革的討論,我贊同餘永定教授的觀點,主張盡快實現匯率浮動,不要怕人民幣升值。要給出口企業壓力,促進他們技術升級和產品升級。而如果不讓人民幣升值,唯一的辦法就是央行出手幹預外匯市場,收購外匯。但是,讓人民幣升值的建議遭遇到了原來的利益格局的阻礙。出口企業、出口地區的政府,以至到中央有關部門,都不贊成。於是在2003年,央行大量收購外匯,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在2004年末到2005年初,決策層也認為保持固定匯率不行了,要升值。

  升值到什麼程度才不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呢?這個方面的研究很多,到了2005年7月21日實施升值,升幅是2%,然後緩慢升值。緩慢升值的好處是減少衝擊,壞處就是有升值預期,會有熱錢流入,加強了升值的壓力。在匯改之後,央行收購越來越多,很快達到了每天收購七八億美元。到了2006年12月,我們的外匯儲備超過了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在人民幣小幅逐步升值的過程中,釋出大量中央銀行高能貨幣。於是跟日本、韓國、台灣地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故事一樣,大量貨幣發行導致流動性泛濫,結果不外乎是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資產價格上升,泡沫形成;二是CPI上升,通貨膨脹;三是前二者兼而有之。

  中國的情況,先是住房價格和股價猛烈上升,這從短期來看是好事。到了去年的7月,通貨膨脹率到了5.6%,就又出現了爭論。一種觀點是貨幣主義的,認為當時的通脹是貨幣現象,是總量現象;另一種觀點叫做結構性通脹,認為核心物價指數很低,通脹是結構性、輸入型的。後一種意見後來占了優勢。到今年年初,CPI達到8%以上,仍然是這種觀點占主導。

  現在,股市、房地產市場搖搖欲墜,而CPI居高不下。現在CPI用各種方法管住了,和PPI倒掛,變成一個疑難雜症。現在要對付這些短期問題,當然需要用短期政策,比如說央行的貨幣政策,還可以搭配財政政策,這都是短期調節。短期調節的目的是把情況穩住,但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根本的問題是增長方式,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轉變增長方式。我們要標本兼治。轉變增長模式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制度性障礙。所以,要真正能够實現轉變,就是要推進改革、消除這些制度性障礙。